转包法
转包法是George Fischer公司开发并申请专利的一种球化处理方法。该方法用纯镁作球化剂,适用于处理含硫量高的铁液,能使镁的硫化物、硅酸镁等杂质与铁液较好地分离,镁与铁液反应不很剧烈,铁液降温较少,使用安全,镁的吸收率可达60%~80%。具体工艺流程是球化处理前,先将转包横卧,注入定量铁液,然后将球化剂加入反应室,锁紧密闭装置,并盖上包盖。随即转动铁液包将其立放,这时铁液通过反应室上的小孔进入反应室,其流速与小孔的面积和铁液包内的静压力有关。镁受热汽化,在反应室内形成镁蒸气压,当压力**过包内铁液静压时,咸宁铝合金铸造,铁液暂停进入,镁的汽化潜热使反应室内温度下降,蒸气压力也随之下降,铁液再次进入反应室,这种自动调节作用能使镁比较平稳地与铁液反应。转包法球化处理过程中也产生较大镁光和灰尘,并且转包内反应室的小孔易被铁液或熔渣堵塞,清理和保持小孔的尺寸比较麻烦,该球化处理方法难于连续处理铁液。
盖包法
盖包法是由英国铸铁研究协会发明的,铝合金低压铸造,在国外球墨铸铁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广泛。盖包法球化处理时,合金的加入与冲入法相同,然后将包盖安放在处理包上并使其周边密封好,将铁液注入包盖,铁液会通过包盖一侧的铁液注入孔(铁液不得直接对准合金堆放处)流入包内。这样可使外界的气体与包内完全隔离,减少镁的氧化、烧损,提高镁的吸收率(一般在60%~65%左右)改善劳动环境。球化反应结束后,去除包盖。盖包法球化效果与盖包铁液注入孔直径选择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。正确的铁液注入孔直径可以保证盖包中保持有一定的铁液高度,铁液全部流入盖包的时间与球化反应时间相同。采用盖包法既保留了冲入法设备简单、容易操作的优点,又克服了冲入法中镁氧化烧损严重、吸收率低、球化剂消耗量大、劳动环境差等缺点。多年来铸造工作者一直在利用盖包法的优点来进行球墨铸铁生产,同时也在不断地努力克服该球化处理方法在使用中的不足之处:包盖起吊困难,操作难度较大,在使用冲天炉连续出铁时,铁液重量难以准确量化。经过不断完善,目前该球化处理工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。
浇铸成型一般不施加压力,对设备和模具的强度要求不高,对制品尺寸限制较小,制品中内应力也低。因此,铝合金铸造件,生产投资较少,可制得性能优良的大型制件,但生产周期较长,成型后须进行机械加工。在传统浇铸基础上,派生出灌注、嵌铸、压力浇铸、旋转浇铸和离心浇铸等方法。
①灌注。此法与浇铸的区别在于:浇铸完毕制品即由模具中脱出;而灌注时模具却是制品本身的组成部分。
②嵌铸。将各种非塑料零件置于模具型腔内,与注入的液态物料固化在一起,使之包封于其中。
③压力浇铸。在浇铸时对物料施加一定压力,有利于把粘稠物料注入模具中,并缩短充模时间,主要用于环氧树脂浇铸。
④旋转浇铸。把物料注入模内后,模具以较低速度绕单轴或多轴旋转,物料借重力分布于模腔内壁,通过加热、固化而定型。用以制造球形、管状等空心制品。
⑤离心浇铸。将定量的液态物料注入绕单轴高速旋转、并可加热的模具中,利用离心力将物料分布到模腔内壁上,经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固化为管状或空心筒状的制品(见图[离心浇铸])。单体浇铸尼龙制件也可用离心浇铸法成型。